第篇
“来自防控一线的故事”()
唐碧琼
(重庆医药高等医院[市六院、市职防院]、援鄂医疗队队员)
虽然是*员突击队队员,但第一次进舱,无法避免还会出现焦虑、恐惧和不安。队长郭进军、感控员蔺波全程为我们护航,邓亮组长也同我们一起进舱。在穿防护服期间,他们千叮咛万嘱咐:“把N95压紧,检查一下是否漏气,再戴一层外科口罩”“调整一下护目镜和防护服,尽量不要让皮肤外漏”“两层手套不安全就再加一层套外面”“把鞋套和靴套套好,走路的时候把脚提起来,尽量不要让脚拖着走,避免鞋套损坏”“在里面如果万一防护服、手套破损,必须立即报告出舱……”。
我牢记心间,小心洗手,认真穿戴,套紧口罩和护目镜,把自己严严实实地包裹在了里面。此刻,我几乎就快要窒息了,我用力的张口呼气、张口出气,瞬间有种快死的感觉!邓亮组长在挨个检查的时候感觉到了我的不对,给我适当调整了护目镜的松紧度,而且安慰我说:“放慢呼吸频率,用最舒服的方式慢慢呼吸。”果不其然,瞬间舒服了好多。在队长的嘱咐下,在组长的带领下,我们3名组员顺利进舱。
一进舱内,眼镜和护目镜雾得根本看不清任何东西,舱内的工作环境没进去过的人更不能体会。小小的办公室里,没有窗户,医生护士共用,一堆患者围着,七嘴八舌地想要第一时间了解自己的病情。透过雾水滑落下镜片的痕迹,我终于能模糊地辨清这个患者长啥样、那个患者长啥样了。
说实话,即便穿得再严实,此刻的我们仍然害怕被口水淹没,被病*入侵。我简直不敢深呼吸,适度地调整了呼吸频率,拿出了我安慰患者的绝招,他们都一一回到了自己的床位。
我们正式开始了医疗工作。巡着床位顺序挨个了解病情,一一做好记录,同时也记录下了他们的特殊需求和特殊情况。一路查巡下来,发现4名患者病情危重,咳嗽厉害,连续几天发热不退,呼吸急促甚至呼吸困难、胸闷等不适,积极联系上级领导安排了转院抢救治疗。
6个小时在不经意间过去了。当交接完班的时候,我突然感觉到喉咙干痛,全身乏力。拖着疲惫的身体,在感控老师的指导下,用了半小时的时间洗手、脱护目镜,洗手、脱防护服,洗手、脱隔离衣,洗手、脱外科口罩,洗手、脱鞋套,洗手、脱帽子,洗手、脱N95口罩,洗手、带外科口罩。
踏出方舱那最后一道门,天已经漆黑了。我瑟瑟发抖的身体在寒冷的黑夜里飞奔,因为头部的“紧箍咒”终于没有了,可是鼻梁烂了,两只耳朵肿了,痛得厉害。此刻,我没有抱怨,我也没有因此哭泣,因为我知道,不是我一个人在战斗,不只是我才有这样的痛苦。经过这一次进舱的经历,让我更加坚定,我定会克服各种困难,下一次进舱我会更有经验。
这是第一次进舱郭进军队长为我们拍的照片
方舱个病床满员了,工作开展逐步进入正轨。为了让大家有更多一点的休息,我们也逐渐减少了上班的人员。这天,轮到我和叶绿素老师值深夜2点到凌晨8点的班。一上班,医生护士都巡房,看看有哪些患者因为什么原因还没有休息。
回来坐在办公室里,夜显得很安静,我让护士小姐姐们小声呼吸,不要吵醒熟睡的患者。偶尔还是会有一两个患者睡不着,需要口服助眠药物。
这时,H区的一个60岁左右的患者走进来:“医生,我今夜睡不着,给你们写了一封感谢信。看着你们深更半夜穿梭在被病*包围的舱里,想着你们也是有家有父母的孩子,为了我们武汉人民,你们太辛苦了!……”
我的眼里泛起了泪花,患者朴实无华的语言,让寒夜里辛苦的我们感到无比的温暖。我和叶老师都说:“这是我们应该做的。相信我们,咱们一起努力,配合治疗,疫情很快就会过去,天也很快就会亮起来了。”
时间在滴答滴答地溜走,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已持续了一个多月,相信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与医务人员共同抗击病*,我们终会在春天来临之际取得胜利!
●往期推荐●
●“不用谢,你们就是我的家人”
●脸上的印迹是风雨后的彩虹
●*旗,一直在疫情防控一线高高飘扬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