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学院李旭
年4月28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表明,截至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04亿,网民的人均每周上网时间为30.8小时。其中年龄结构中,20-29岁年龄段网民比例为21.5%,在整体网民中的比例最大;职业构成中,学生群体占比最高,为26.9%。大学生是中国互联网的数字原住民,在中国新技术、新平台、新应用的发展过程中,大学生在新媒体使用过程中同时具备创新体验者、扩散引领者和主力应用者这三重身份。可以说,大学生群体逐步成为“全媒体”时代网络的主力军,在网络信息传播和舆论引导中的作用不容忽视。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修改意见中明确提出:构建网络思想*治教育阵地,努力把握网络舆论的话语权和主导权。开展网络思*教育是新形势下高校思*教育的新要求和新手段,而基于以上数据分析和*策导向,在“全媒体”背景下,网络思*教育已成为大学生思*教育一个“新的增长点”。
一、高校网络思*教育的时代使命
高等学校以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为基本职能,其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立德树人的关键在于做好思*教育工作。高校作为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任务。做好高校思想宣传工作,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是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工程。新形势下做好高校思*教育工作要把握思*理念的创新和网络技术的更新,通过以下对近年来国家层面对于思*教育工作开展的进程分析,就不难理解和把握高校网络思*教育的时代使命。
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创新网络思想*治教育,开展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专项试点工作。这是国家层面对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要求,也是高校网络思*教育的契机。教育部思*司在其年工作重点中明确提出:要以网络思想*治教育为重中之重,进一步加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在此背景下,教育部思*司联合国家互联网信息中心启动首届全国大学生网络文化节,以“传递网络正能量,争做校园好网民”为主题;首届全国高校网络宣传思想优秀作品评选活动、“网络文明进校园”暨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推进会等活动,这些举措都是高校网络思*教育的具体举措。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教育部*组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提到:要统筹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增强网络舆论引导能力。从教育部及相关职能部门发布的系列文件和举办的实践活动来看,一方面,网络思*教育将成为当前大学生思*教育重中之重;另一方面,这也赋予网络思*以推进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发挥网络育人功能、提升思*教育实效性的时代使命。
二、高校网络思*教育
创新体系构建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创新高校网络思想*治教育,本文从“顶层设计”、“中层担纲”、“基层操作”三个层次对高校网络思*教育创新体系展开分析。
(一)顶层设计
高校网络思*教育创新体系的顶层设计是指从国家教育行*部门的角度规划网络思*教育的发展路径,从战略高度引导网络思*教育的实施,顶层设计强调思想引领、体系建设、*委领导。
1.思想引领
思想引领是旗帜,是前提。新形势下高校网络思*教育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高校在开展网络思*教育过程中要始终围绕贯彻落实*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贯彻*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强化思想引领,健全责任体系,不断巩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话语权,以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为主线,以提高教师队伍思想素质和育人能力为基础,以加强高校网络等阵地建设为重点,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思想引领角度来看,高校网络思*教育一方面要加强高校网络建设工作,把握高校主流思想舆论的网络引导权,做好网络宣传思想阵地管理,强化*治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和底线意识;另一方面,高校网络思*教育要做到完善网络工作制度、拓展网络工作平台、优化网络工作内容、建强网络工作队伍,并遵循网络语言特点和网络传播规律,从而真正发挥网络思*教育的功能。
2.体系建设
高校网络思*教育工作是育人的工作,线上育人功能的离不开线下丰富的理论基础和精神内涵。线下思想*治教育理论体系的建设应以大学生思想*治教育质量提升工程为核心,应以建设完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理论体系和学术话语体系、建设完善高校思想*治理论课程体系、建立符合国情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三个体系为基本框架。通过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体系和学术话语体系的建设进一步增强师生的理论认同、*治认同、情感认同;通过实施高校思*课程体系创新计划,全面深化课程建设改革,从教材、教学、队伍三方面发挥思*理论课的作用;通过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构建培养卓越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引领作用。
3.*委领导
*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我国高校的内部治理模式,结合高校思*教育的实际,加强*对高校的统一领导,形成齐抓共管,协同参与的格局才是有力保障。高校*委书记、校长要牢牢把握*治方向,在坚持什么、巩固什么、发展什么、反对什么、警惕什么等原则问题上,必须举旗帜、指方向、亮底牌、点要害,决不能迷茫、模糊和迁就。要强化高校*委的*治责任和领导责任,充分发挥高校*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委书记、校长要旗帜鲜明地站在意识形态工作的第一线,坚持和完善*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建立健全高校*委统一领导、**工团齐抓共管、*委宣传部牵头协调、有关部门和院(系)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高校*委应从战略全局的高度,构建高校思*教育的大格局。
(二)中层担纲
“中层担纲”是指高校作为网络思*教育的推进者应切实承担责任,要因时因地把握新形势下高校网络思*的时代特殊性和规律性,从思想培育、队伍建强、平台搭建等方面具体落实和推进。
1.思想培育
在“顶层设计”中,思想引导尤为重要,而在“中层担纲”中,就必须做好思想的培育工作,让先进思想理念和重要讲话精神接地气,用“网言网语”的形式来吸引大学生,传递主流思想和舆论。通过开展特色活动是实现思想培育的有力途径,如结合思想*治理论学习,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艺术活动,举办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沙龙、*史知识竞赛;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大学生多媒体创作活动;围绕社会舆论热点难点问题,组织主题理论学习,增进价值认同和理论认同。教育思*司于今年6月举办的首届大学生网络文化节和首届全国高校网络宣传思想优秀作品推送展活动,这些活动在全国各大高校引起强烈反响,形成广大青年学生积极参与网络文化作品创作,大力弘扬网络主旋律的良好氛围,可以说这是对高校开展思想培育工作的一种方向指引。
2.队伍建强
高校网络思*教育工作队伍是进行思*教育最直接最基层的力量,统筹推进高校**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治理论课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老师、辅导员和班主任、心理健康课老师和学生骨干等思*教育工作队伍建设,是全面落实新形势下高校网络思*教育工作的基础工程。加强和改进高校网络思*工作队伍建设,首先应配齐工作队伍,根据人员结构,建设网络红军,如网络评论员、网络宣传员、网络信息员,发挥队伍在网络宣传、网络文化建设管理、网络舆情研判中的作用;其次,提升队伍整体素质,利用网络新媒体开展培训工作,健全完善国家示范培训、省级分批轮训、学校全员培训三级培训体系;第三,改进加强网宣能力,重点提升网络运用能力,遵循信息网络规律,把掌握运用
3.平台搭建
网络自组织为教师提供了一个方便快捷的网络平台,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和监督不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搭建网络平台的目的在于抢占网上思想*治教育的制高点,把握网络宣传思想阵地的话语权。平台搭建应重点建设以示范性思想理论教育主题网站、网络互动社区、网络名师微博、
(三)基层操作
“基层操作”是高校网络思*教育工作开展的底层环节,直接面向大学生受众,其执行情况影响着思*教育的生命力,同时也可以收到来自受众群体最真实的反馈。
1.理念创新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各行各业都无不从创新的角度来考察一个组织的发展前景,创新不是纸上谈兵,更强调一种从高处着眼、低处着手的务实精神。“以人为本”理念是推进“微思*”创新的基础,尊重并敬畏大学生在高校网络舆情中的主题地位,重视并着眼于大学生个体舆情的
2.平台实操
平台实操是网络思*教育的最后一环,“顶层设计”和“中层担纲”最终要落实到平台实操,如果说把高校网络思*教育比作一场战役,那么平台实操就是最后的集结和冲锋。平台实操的根本要求,就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以时代主旋律为导向、以立德树人为轴心,形成固本塑心的网络育人氛围。从实操措施来看,首先,作为网络发声主体的一线教师队伍、网络评论员队伍要敢于亮剑,他们是主导网络舆论和宣传思想的意见领袖,是网络思*教育的“星星之火”;其次,坚持内容为王,创新话语体系,媒介内容是新媒体时代网络传播的核心要素,如何以不说教、不枯燥、深入浅出讲故事的方式来实现思想引领值得深思,校园文化是大学生文化的主阵地,聚焦大学精神,打造精品校园文化、运用“网言网语”集人气、贴近师生实际接地气等都是切实可行的方式;第三,聚拢网络平台,形成传播矩阵。如今各高校的新媒体平台日渐成熟,一方面可以以主题网站为抓手,整合校内新媒体资源,加强与社会媒体的联系,形成联动推送机制;另一方面,可以建立和完善新媒体评优机制,对校内各单位的新媒体平台实施统一管理、分类指导、评先评优,进一步推动平台实效。
三、关于高校网络思*教育的再思考
高校网络思想*治教育的时代使命毋容置疑,且在高校思想*治教育的长远发展中占有重要战略地位。网络思*教育不仅仅是从某一个具体环节或者具体事件来立德树人,而是立足学生全面发展,是一种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育人格局。提高网络思*教育的实效性,首先要明白网络思*教育本身的特点,网络思*教育注重整体格局,其工作成效呈现辐射式、包围性、滞后性等特点,由于新媒体的传播机制,其短期成效是辐射式的,在传播范围上是包围式的,而深层效果则表现出滞后性。其次,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是网络思*教育工作的必要手段。高校是社会思潮汇聚、意识形态交锋的敏感地带,而大学生是互联网知识分子“新意见阶层”的有生力量,网络社群微传播体现出越是边缘化,越是激进化的网络舆论生态,通过媒介素养教育让大学生围绕话题进行持续、理性、深入的讨论尤为重要。第三,立足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提供网络优质服务。在“中层担纲”的平台搭建中,应以思想*治理论主题网站为本,同时兼顾学习服务、校园文化、生活服务等内容,面向学生构建自主学习与教学服务一体化的网络体系。本文虽是从“顶层设计”、“中层担纲”、“基层操作”三个层面对高校网络思*教育创新体系进行了分析与论述,但应该注意到高校思想*治教育是一个值得长期探讨的课题,其研究范围广,且具有时代性,唯有在把握时代背景和大学生成长规律的前提下进行持续深入的研究方能从容应对高校思想*治教育出现的新挑战和新问题。本文还有一些细致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包括高校新媒体平台的新闻传播策略,高校网络评论员在舆论引导中的作用机制等,这些问题有待于在其他课题中研究。
主编
王慧敏
责任编辑
吴婷张振香王浩洋
执行编辑
于苏静马兰欣
今天点在看,明天变好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