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当近几年年均万的本科生毕业,同时研究生招生人数开始超过年均万时,我能猜想到研究型大学,在校舍、宿舍、实验室、导师的资源方面存在压力。
当大疫三年、防疫的紧箍咒不曾松懈后,经济必然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各地财政钱包缩水,流向教育领域的拨款预算有所回撤,也在情理之中。
但是,我们实在想不到,这届研究生们,被社会毒打得有点早。
某些高校在经费不再宽裕的时局之下,不再维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大学形象,反而充当了言而无信、出尔反尔的急先锋,在欺骗年轻学生方面,显示出老手的嘴脸。
只不过它们想不到,当今的中国年轻学生,在时代洪流如何翻滚都应纯洁无暇的大学形象轰然倒塌后,不再卑躬屈膝、甘愿被骗,他们具有了前辈们敢想而不敢做的维护权益意识。
对大部分研究生而言,奖学金非常之重要,因为他们读研,是要缴纳学费的;如果获得了奖学金,基本可以将缴纳的学费返还。
如果还能获得点助学金、实验室补贴等,那么生活费也就有了着落。虽然依然会过得紧巴巴。
首先爆出丑闻的是西北大学。
在本次变动之前,西北大学面向硕士研究生的奖学金规则是:
对一年级新生,奖学金分2个等级,一等奖为推荐、免考的研究生奖励1万元,二等奖为考试后被招录的研究生,奖励6千元;
对二年级以上老生,奖学金覆盖90%比例学生,分别按照10%、40%、40%比例设置奖学金为1.2万元、0.8万元、6千元。
根据该校的《学业奖学金管理办法》,这一标准自年执行,沿用至年9月。
在年下半年,为年招考研究生时发布的招生简章,同样强调了这一奖学金管理办法。
于是,西北大学年9月份入学的研究生,哪怕不考虑推荐免试的人数,仅仅计算通过考研上线的人数,就达到了余人。
没想到,等到了新生们都缴纳了学费之后,在我国西北地区,几乎是仅次于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西北大学,和学生们翻脸了。
8月25日开学前夕,学校紧急下发通知:
对一年级新生,奖学金只有1个等级,只有那些获得推荐、免考的研究生才能获得1万元奖学金;而考研上岸的统招生余人,奖学金取消,承诺中的6千元化为乌有;
对二年级以上老生,奖学金只覆盖50%比例学生,分别按照10%、15%、25%比例设置奖学金为0.8万元、0.5万元、2千元。
这不仅是奖学金的覆盖比例缩水,连奖励金额都大打折扣了。
那些通过考研上岸的余学子,经历了漫长、艰辛的备考之后,到头来的结果依然是自己花钱买个硕士学位。
这几年国家为了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鼓励各大高校研究生扩招,哪怕一个水平良莠不齐的导师,名下挂着20-40个研究生,不足为奇。
我了解了一下,年西北大学研究生学费是:学术型的8千元/年;专业学位型的1.2万元/年。
对于没有获得奖学金的学生而言,不知道西北大学提供的导师水平估价、实验室和器材费用、授课课程和图书馆资源,摊到一个研究生头上,一年需要8千元钱吗?
如果不值这个价的话,岂不是拿学生作为谋利的工具了?
最让学生们气愤的是,西北大学在去年为考研宣讲时,明明白白地拿出了招生简章,并且公示了奖学金政策,吸引本科毕业生们统招报考。
而在今年开学前夕,却火线食言,删除招生简章、下架宣传视频,修改原有管理办法中老政策的执行期限。
这种做法实在和西北大学宣称的年校史、「公诚勤朴」的校训,背道而驰。
哪里还有一点公诚的影子?
学校为何要提前结束这批奖学金管理办法?
可能的原因之一在于,年10月15日,西北大学将迎来周年校庆。
学校要花钱了。
只能将眼光瞄向涉世未深、初来乍到的统招研究生。
因为只有他们好欺负呀。
学生们的愤怒,真的是发自内心的:
难道把贾平凹的女儿、写诗狗屁不通的贾浅浅的文学院副教授头衔,实事求是地降低为讲师,降低薪水让出经费吗?
西北大学是万万不敢的。
连贾浅浅是如何在年入学中文系的、又是如何毕业的,最后又怎么进了中文系读博,当上了文学院的副教授,西北大学都是深陷舆论漩涡、一声不吭、任由舆论发酵和批判,我自巍然不动。
连这种明显尸位素餐的教研人员,都不敢动,更加不要说后勤、行政、保安等盘根错节、盘踞在大学身体上吸血的利益群体了。
毕竟,他们才是一直在大学校园盘踞着,而年轻的研究生们,都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走了一茬又来了一茬。
2
西北大学,真的缺钱吗?
咱们就先不说教育部为外国留学生提供的奖学金,就说西北大学、西安市为亚、非、拉等国家留学生提供的三类奖学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