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高校这些年出现了不少的变化,各种层次,各种类型的高校层出不穷。那么,大学成立了,名字出来了,挂到校门口的校名该用什么字体呢?这中间可是很有讲究,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其间还有好多意想不到的小趣闻呢。
1.伟人题字
这种做法,是一些名气比较大,或者是地理位置比较特殊的高校常用的一种做法。同时,这种亲自题写的校名,制作成校徽之类的纪念品,对学生也是一种激励,对学校的发展也是一种促进。比如我们听得最多的最有名气的北大、清华就是毛爷爷亲笔为那些学校写下的啦。
2.“拼凑式”题字
你一定很奇怪,在校名牌匾这么严肃庄重的场合,还有“拼凑式”这种做法?没错,还真有。不过这种所谓的“拼凑”也透露着一种尊重一种敬仰哦。
一个是北京语言大学,我们现在发现学校一块石头上刻写着的校名字,有一点弯曲不正的味道。其实啊,那是当它以前还是叫北京语言学院时,学校请毛爷爷写的呢,不过那个时候,他是在生病期间写的,所以写得并不像其它的字那么潇洒罢了。后来呢,学校由学院变成了大学,所以又不知在哪幅字帖中弄出一个“大”字补充进去的。仔细看来,那个“大”字是不是与其它的字不一样呢?
另一个就是武汉大学了,那个字也是毛爷爷本人写的,但是却不是专门为学校题的字。字写得非常好,但它的来源却有点出乎人的意料,它实际上是从一封信中抠出来的四个字。那是当年毛给学校一位学生回信时,在学校引起热烈反响,后来学校就将回信中的四个字抠出来做校门口的字啦。
3.集古人字帖
关于学校名字的来源,还有一种做法,就是学校从古人或是名人的字帖中抠出来的,听起来是不是很好玩?
中南大学的校名就是这样,当时学校成立时,可能没有找到足够有分量的领导来题字,于是学校采取的方式就是从王羲之字帖中抠字来“组建”校名。哈哈,是不是非常的风雅呢?
同样这样做的还有太原理工大学,不过它的几个字是从毛泽东的日常用字中集起来的,也算是一种敬仰的体现吧。
厦门大学,由于与鲁迅先生有一定渊源,所以学校的校名是从他的手稿中抠字集中而成的。
这就是一些校名的典型和非典型性来源,是不是有一些为它们的出现方式而吃惊呢?不过,名字怎么来的,只是代表了一种历史,一种沉淀,更重要的还是在于后续的发展。普遍来看,这些高大上的取名方式,也直接或间接的让学校有了一个更具情怀的抓手,它的象征意义,投射到实际的学校建设中,还是发挥着或明或暗的实际作用的。那么,关于校名的出处,你还知道其它的来源方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