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那一篇在网上闹得不可开交的文章吗?《对不起,我本科不是北大的!》道出了多少学子们的心声。随着时间的流逝文章会渐渐被人们遗忘,但是有关学校歧视的现象却一直存在。该文章作者是一名非大学的一名学子,通过不甘于平凡的闯劲考研进入北大。却因为本科院校的原因,有了很多不愉快的经历。
何为高校中的鄙视链,具体的情况是怎样的?简单概括,本科院校越好,尤其是一些名校,就越有优势。另外,若想通过考研,完成普通院校到浙大、复旦等名校的跨越,可要吃点苦头。名校中保研的名额,总体来说一年比一年多。
名校生说出了这句话,或许让很多人愤怒不已。人们的看法也大相径庭,有人支持,有人不能理解,有人还愤怒地说出,二本学生不配考研去?随着人们不断的争论,结果有些出人意外。
专科、普通本科、大学、大学……有人认为,本科生的占比甚至不足5%,他们仍是天之骄子。但是这种计算方式,把老人和懵懂的儿童都包含了进去。假如只看18到25岁的青年人,有大学经历的人可不在少数。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计划考研的人不计其数,等级划分就越明显。
人们的观点分两派。一方认为,这种心态是人之常情,其他人没有必要去生气。更何况,保研的学生更优秀。本科就读于名校,需要高中3年废寝忘食的刻苦与努力。想要保研,需要以持之以恒的精神度过大学四年。而考研则侧重于效率与策略。产生这种想法,可以理解。
另一方认为,二本学生不配考研去大学吗?这种想法自降格局。不要因为自己暂时的优势,就以为高人一等。学会接纳别人很难吗?做不到只能说明自己也不过如此。从三本院校,考研进入名校的人本身就极具潜力,给他们的应该是掌声而非偏见。
一场考试,把人完成三六等的划分,未免太过儿戏。没有可以一劳永逸的成功,优越感会蒙蔽人们的双眼,阻碍进步的脚步。人生是一场长达数十年的马拉松,纵使起点不同,期间也有超车的机遇。抓住机会,不断进取,才是我们应该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