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事情啊。
有些人会告诉你,
「我有一个师兄」,专科出身,专插本读个小城市高校,考研怒上华南理工,现在都读到博士了。
「我有一个师姐」,从听都没听过的小学校考华南理工,总分和两门专业课都是第一,总分把本校出身的第二名直接甩出30分去。
有些人又会告诉你,你这个专业,报录比摆在那里,每年都是十几比一。
二本胜算摆在那里,每年就屈指可数的人,三本胜算摆在那里,有史以来就一个人,跨专业的胜算摆在那里,有史以来就没人过初试。
而且「我有一个师姐」,初试过线都二十几分了,还是面试被淘汰了。
两边其实都是真的。
因为这些人广东中公考研都认识。
但你面对这两边的看起来如此矛盾的真实信息,怎么理解好呢。
你要知道,中国太大了。
小概率害怕大基数,就算你是万中无一的精英,那在全中国也有十来万人。
能拿来让人产生幻觉的鸡血案例,永远都不缺的。
这使得「我有一个朋友」成为了知乎上最无用的句式。
你也要知道,既然所谓成功指的是在激烈的竞争里淘汰多数人。
那就意味着希望渺茫天生就是成功的定义的一部分,失败才是常态。
成功的例子如果不缺,失败的例子当然是更不缺了。
幸存者偏差主要负责把成功案例推送到你面前。
然而你要是去问自己学校的老师「我们往年那些考研的师兄师姐胜算如何呀」,那必然是个让人绝望的账面。
你当然要去了解这些情报。
但就看你怎么处理它了。
广东中公考研最近很欣赏一个答案,
它说,我们赚的钱少,老板赚的钱多,是因为老板承担了事业失败家破人亡的风险,我们则会在企业倒闭时拿赔偿跳槽。
你承担失败的风险,是你获得成功的必要不充分条件,你赚不到那么多钱,正是因为你把风险让渡给了老板。
考研也一样,你要考一个很好的学校,能构成改变命运的机遇那种,那它就很难考。
你要考一个唾手可得的学校,那它的档次你就要将就些。
要不然是如何呢?
作为一个考研机构,所以当然不会阻止你们考研,不然广东中公考研就真的没有生意做了:
这是我必须提醒你们的,
你们不要问我「我这个情况有没有希望」,
因为我的利益相关使得我不能宣称自己的意见是中立的;
但我也绝不会煽动你们说「你们跟着我一定会成功的」,来引诱你们报我的培训班,
毕竟报录比就那么面无表情地摆在那里,而且别说录取人数了,
单是自命题单科及格名额就比我们每年的学生人数都要少了,谁信这种鸡血呢。
但是考研君希望你们能成为一个这样的人:
你们不因为先例很少而退缩,也不要无凭无据地认为自己能复制或成为先例。
你们能心平气和地认识自己的现状并通过持续耕耘不断完善自己,
不断让自己看到自己的进步,
让自己看到自己身上不断在积累着实打实的可以赖于制胜的凭依。
这样,当有人问你们「你觉得你凭什么能成功」时,你们有东西可以展示,
而不是说「因为我有一个学姐」,也不是说「因为我觉得成功特别好啊」;
当你真的成功的时候,你觉得你实至名归了,你是当之无愧的,而不是因为侥幸;
而当你没有成功,你依然欣喜于你在这个过程里的进步,
你知道努力过后的你起码比没努力过的话要强,
你不觉得付出是无谓的,也不憎恨那个没有接纳你的高校,
而是觉得,它正是因为这么需要追赶,才配得上成为你那段岁月里的梦想吧。
你想知道你能不能成功,终究还是要审视自己是什么人,持有什么,加以努力后可能去持有什么。
毕竟,客观的过往数据只能用以讨论整个人群的成功率,你不能单凭与「你」无关的东西来讨论「你」的胜算。
毕竟,
凡事落到具体的人身上时,
只要不是绝无可能,
那就无非是难者不会、会者不难了。
希望这个答案对你们有启发,加油。
下面推荐给你们一位学姐的留言,看过之后你会有自己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