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连阳之后,大盘短线调整的动能并不强烈。我们判断本轮反弹行情仍有一定的持续性,股指上行的空间依然存在。不过,本轮反弹行情的风险点,或者预期的验证点,还需重点观察。其一是在11月中旬,即通胀和信贷数据等是否符合预期,有没有更多的行业性鼓励*策出台等;其二是在12月初,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否如期有惊喜?有没有更大力度的放松措施?短期来看,行情仍属于底部区域的反弹,需提防情绪的矫枉过正所导致的预期与现实之间出现落差;若短期反弹过快过高,则投资者需警惕多杀多的风险。 预期“微调” *策改善空间增大 当前,*策面上的预期微调已经全面启动。近期对小企业信贷支持的落实、允许4个地方*府自行发债、*府背书铁道债,以及“增值税制度改革试点”,这一系列的*策利好,释放了定向宽松的预期,并将显著减少中国经济硬着陆的风险。未来投资者将进一步转向期待更多实质性的*策放松,如信贷放松、准备金下调等。 事实上,通胀下行及房价出现松动,也大幅增加了*策预期的改善空间。根据农业部全国农产品价格指数的跟踪,10月以来农产品批发价格跌幅明显,考虑到10、11、12月的翘尾因素分别拉低CPI同比读数0.6%、1.7%和2.2%,因此10月CPI可能低于市场一致预期的5.6%左右。而若数据符合预期,则悲观情绪的进一步缓解可能会将继续带动市场上行。同时,房价松动也显示出宏观调控的效果,但房地产调控仍难松,*策在其他领域或将做对冲。 宏观流动性整体改善 10月份开始,货币剩余低位回升,估值压力得到大幅缓解。随着GDP实际增速放缓以及通胀的见顶回落,货币的名义需求开始回落,这有助于缓解宏观流动性供需失衡的局面。但需要关注的是,岁末年初做账因素以及大盘新股发行,都可能会对股市资金面产生扰动,从而引发市场的震荡反复。 票据直贴、转贴利率继续大幅回落暗示票据清理的冲击已被反应得相对充分,直贴利率由10月10日最高的13%降至10月28日的7.8%,转贴利率由最高的11%降至6%。受到月末因素的影响,SHIBOR利率上周持续上涨,随着10月的拉存款冲击的消散,预计11月初开始银行间资金价格将持续回落。 关注两大反弹风险点 五连阳后,市场分歧依然较大。当前“惊弓之鸟”派更多,这有助于行情延续、甚至出现矫枉过正的情况,直到预期被证伪。事实上,投资者的情绪往往在恐惧与贪婪之间摇摆,在情绪尚未彻底转向乐观前,*策利好、流动性改善、通胀房价超预期下行都会有助市场继续反弹,但这里需要提防情绪的矫枉过正导致的预期与现实之间的落差。 关于反弹行情的风险点,或者预期的验证点,第一个是在11月中旬,即通胀和信贷数据等是否符合预期,有没有更多的行业性鼓励*策出台等;第二个是在12月初,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否如期有惊喜?有没有更大力度的放松措施?如果没有,岁末年初的资金面紧张叠加房地产调控持续,可能会重新引发对经济硬着陆的担忧。 我们判断市场的反弹有一定的持续性,上行空间仍存在。不过,投资者的情绪往往在恐惧与贪婪之间摇摆,这里需要提防情绪的矫枉过正导致的预期与现实之间的落差。短期来看,行情仍然属于底部区域的反弹,“喝汤行情”过后,行情的长征之旅可能将过一段“草地”,特别是岁末年初之际要当心个股业绩下调“陷入沼泽地”。技术层面,若反弹过快过高,投资者仍需防范多杀多的风险。 中期来看,当前宏观状态指向为普林格经济周期的“衰退期”。在此阶段,经济和通胀双双下行导致宏观流动性持续改善,债市先出现趋势性的机会,而股市更多的是筑底反弹的机会。之后,随着经济周期从衰退进入新的复苏,股市的配置性价值才显著提升。 四大角度抓好超跌反弹 投资策略方面,底部区域的跌深反弹,板块强弱较难从基本面入手,毕竟此时经济仍处于衰退期,个股业绩的“沼泽地”也频出,建议进取型投资者关注四大主题机会。 其一是强势板块,特别是*策利好带来的主题投资机会,可重点关注并深入挖掘文化传媒产业链、物流、餐饮旅游、神八带动的航天军工、种业、券商等板块。其二,继续推荐具备中长期投资的安全垫(以谨慎的业绩预期推导的估值已具吸引力和安全性)、从博弈的角度看也有安全边际(即下跌的时间和空间都比较充分;多杀多压力小),关注金融、通信设备、交运设备、电力等。其三是立足自救行情,机构投资者可波段操作自己重仓股,并在反弹中优化持股。其四是守株待兔博反弹,跌深反弹行情的后期往往是各个板块多多少少都震一下,因此,可潜伏在一些跌幅较大且尚未反弹的周期股中,等待反弹,不过要警惕这只是交易性的机会,要设定止损和止盈目标。 □兴业证券策略研究小组 张忆东
进一步调查发现,或许正是由于朱素平、杨晓轩二人的存在,才有了文章开始的那笔交易的存在。
上海铁路局客服中心刘官勤主任介绍说: 当旅客进入上述8大车站无线信号覆盖区域时,只要按照登录流程操作,即可实现免费wifi试运行上服务。
财产公示制度,是科学合理的*治制度,也是积极有效的治*行为。期待这“一步一步”,能向前走。 全国*协十一届四次会议首次发布会上,发言人赵启正表示,官员财产公示需要“一步一步推动”,对于现行的领导干部报告个人事项的规定,*协委员们希望能“更加完善和配套”。 相对于财产公示,领导干部报告个人事项只是第一步。而即使是第一步,也一迈出就会引来强烈关注。而且,这一小步的反腐败效用不可小视。若真能一步一步推动向前,官员财产公示的未来诚可期待。关注领导干部个人情况,实是关注他们手中的权力。领导干部兼有公务与公民双重身份特征,正如恩格斯所言:当个人隐私与重要公共利益发生联系时,“就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私事,而是属于*治的一部分。”这决定了包括财产在内个人事项的透明,是选择从事公职的个人理应承担的义务。 制度建设是技术问题,制度执行则往往会遇到挑战。以官员报告个人事项为例,1995年和2006年,我国曾两次发布相关规定,其执行力、约束力和效用都相对不足。去年7月,中办国办再次印发《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无论是申报主体、申报内容还是违规惩戒等,都有较大完善,却仍面临同样的难题。 比如,在制度执行层面,对领导干部报告的个人信息,如何进行及时有效的监督和核实?在制度效用层面,如何梳理和利用上报的个人信息,从中发现贪腐线索?在违规惩戒方面,如何明确相应处分措施并严格落实执行标准以防宽松,让申报真正起到震慑作用? 干部报告个人事项这个第一步,如赵启正所说,需要“更加完善和配套”。长远看,报告个人事项、财产公示等,都应进一步纳入法治化轨道,用更为稳定、权威的方式,予以确立、规范和调整。而与之相关的一系列制度和措施,如个人身份认证、所得税申报监管、金融实名审查、不动产登记制度、反洗钱措施等,也同样需要法制的支撑。 财产公示制度,是科学合理的*治制度,也是积极有效的*治行为。只有当公开透明成为*治运行过程的底色,才有规范、现代的*治文明。期待这“一步一步”,能向前走。 本报特约评论员 金苍
在郭台铭宣布3年内让100万机械人上岗的计划后,将近1.5万台机器人走向了生产线,工人们已经能感受到 新同事 带来的影响。在部分自动化程度较高的生产线,原本20~30名工人可以减少到5个,而他们的工作只是保证机器人的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