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原创道桑成长之旅三人行
洋洋小的时候并没有表现出有什么数学天赋。
四五岁的时候,在奶奶的帮助下,他能把厚厚的《动物大全》上所有的动物名称都记住,但奶奶试图教他算数,他却不学。
小学一二年级,他语文学得很好,数学则相对一般。后来三年级他们换了数学老师当班主任,他的数学又变成了强项。当时我们都觉得奇怪,这孩子好像是为了老师学习的。
因此讨论数学的时候,我首先问他:“洋洋,我和你妈妈都有个疑惑,你到底是文科思维还是理科思维呢?”
本来以为是个很简单的问题,洋洋却想了好一会才回答:
“虽然偏科现象确实存在,但我很不赞成家长用这种分文理科的方式,给孩子的思维定性。
孩子的心理和成长是很复杂的,这样简单的两极分类真的能涵盖吗、科学吗?
即便是这个分类有一定的道理,但家长真的有能力判断吗?会不会给孩子造成心理的暗示和误导呢?”
我没想到他对这个问题的反应这么大,但仔细想想他说的确实有道理。
“爸,我刚才回顾了一下自己的成长过程,真实的情况可能是这样:我在不同的时期或者年龄段,会对某些方面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对另一些则暂时还没有。
在学习上,我某一科学得好,并不见得就是这种思维类型;同样某一科遇到了困难,也并不代表我在这方面不擅长。
小的时候,你们总说我对数学不感兴趣,我也以为自己没有数学方面的才能呢。但后来我发现数学很有意思啊,而且我也很擅长、学得也越来越好。
能够从这个误区中走出来,是我的幸运。有时我也在想,如果当时没走出来,我后面十几年的数学学习会怎么样呢?
另外,其他孩子有没有类似的情况呢,他们也能像我一样走出来吗?”
最后这一问很重啊。“洋洋,这是我们家长的问题和责任了。我这么多年抱着这样的观念,却从来没有思考过它本身是否有问题。”
“爸你也不用自责,我能走出来,也是你们的功劳。你和妈妈都是反思能力很强的人,在学习上你们很好地给我把握了方向和尺度,这也是我的幸运之一呢。”
“那好,我们回到数学的讨论上来。还是从老问题开始——你对数学的基本认识。”
“一句话概括的话,我认为数学是一门工具,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另外数学不等同于奥数。”
这个回答跟我预想的差不多,他以前也或多或少表达过相同观点。
“那洋洋我问你三个问题:学不好数学的主要原因有哪些?你认为应该怎样学数学呢?还有如何认识奥数?”
“先说说第一个问题。在我看来,学不好数学的主要原因是,我们的数学太难了。”
这个判断有些出乎我的意料。“这个结论很大胆啊,你的理由呢?”
“学校的数学有一种越来越难的趋势,考试也越来越难,如果总考不好,就容易逃避,进而形成恶性循环。
另外社会上似乎有一种偏见,认为数学等同于智力,数学的能力等同于奥数。
这就容易造成对数学有一种厌恶甚至是逃避的心理。
我前面说过,数学是一门应用工具,也是一种思维方式。
如果从工具的视角去看待数学,我们对它的要求是否有些过高、对分数的执着是否有些过份呢?
如果从思维锻炼的角度看待数学,我们在题海和考试上的投入,是不是也有些过大呢?”
“洋洋,我承认你说的很有道理,但那是理想状态啊。按你的说法,七八十分就可以了,可能吗?别说家长了,学校和老师能同意吗?”
“爸,我们说的是两个问题。你说的是教育和应试体制问题,我说的是数学学习的本质问题。
我认为还是应该把本质问题弄清楚,然后再结合应试和体制,这样才能更有效。
当然了,我也会考虑考试的现实问题,我可是在数学上吃过很多苦头的人哦。”
我知道他说的有道理,但嘴上不想承认。“洋洋,坦率地说,我感觉你的总结有些太虚了,听起来很有道理,但不解决实际问题啊。你有什么具体的办法吗?”
“爸,具体的办法嘛,这个真的是因人而异。你看这样行不行,我还是分阶段总结一下,看看能不能找出某些共性的东西。”
小学阶段的数学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