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常州日报
□尤佳
“双减”工作正在我市各中小学积极有效推行,记者12日从常州市教育局获悉,为将各校的优秀实践案例形成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好经验、好做法,我市举行中小学“双减”工作优秀实践案例暨重点实验项目答辩评审会。获奖的余个优秀实践案例涉及作业管理、课后服务、课堂教学、身心健康与家校社联动等主题。各校如何聚焦教育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提升,巧解“双减”题,记者进行了采访。
课后服务
素养发展双保障
课后服务是“双减”中极为重要的一项内容。为了给学生们提供丰富多彩的课后服务内容,我市各校进行了精心策划。
常州市第二十四中学构建课后服务(5+2)^2模式——日常“5+2”(每周5天工作日、每天2小时)开展作业指导服务、素养提升服务、成长指导服务;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课程、时间和成长导师;同时引入家庭教育指导、家长讲堂、职业启蒙教育,努力实现提质增效,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周末“5+2”回应社会需求,语数外物化5门学科,每门学科配备2位骨干老师。充分发挥省“四有”“博雅好教师”团队的作用,面向全市初中生,开展线上居家学习解疑答惑服务。
溧阳市昆仑小学立足学校“逐光课程”建设,采用“校级+年级”“社团+大课堂”的形式,使学生获得更加广泛的知识技能,提升综合素养。“逐光课程4+1”精品社团,涵盖美术素养类、运动素养类、艺术素养类、科信素养类四大板块21个项目。学生完成作业以后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社团,在课程中学有所获、健康成长。
学校还在低年级课后服务质量上狠下功夫,研发和整合独具特色低年级课程,以“阅读行动”作为特色项目进行重点推进。同时开辟低年级写字、珠心算、特色电影等教学活动。
作业管理
“魔方式”作业提升速效比
博爱小学精准发力,打造“魔方式”作业,推动作业改革。
“魔方式”作业和魔方一样,有自己的中心块,规约作业的设计、布置、批改等一系列教与学行为。也有自己的组合块:丰富的作业类型,作业设计,资源题库,既有学科独立的,也有与各科共享、与生活勾连的。各学科通过“作业指南”这个魔方复原法,活用公式群,期望真正提升“魔方式”作业的速效比,达成作业育人功效。
在打造“魔方式”作业的过程中,学校不断探索和尝试:为老师提供《作业指南》,对作业瘦身和作业提质给出实施建议;紧扣教材中的知识重难点,设计一系列游戏式、创作式、实践式等作业;打破时空、学科界限,整体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
学校还通过课后服务巡查、电话、问卷调查等方式,及时掌握教师作业布置、批改、设计等情况,进一步确保学生作业在校完成、学习困惑在校解决,提高家长满意度。
课堂教学
“CTS协同设计”形成教学合力
课堂是“双减”的另一主阵地。常州市新北区春江中心小学对课程(curriculum)、教学(teaching)、空间(space)进行系统思考、整体设计,形成教学新样态。
学校先后打造了三大特色场馆——地球村、非遗馆、巢书房、两大校园实践基地、四大主题园和四层文化长廊,构建立体的“学生学习场景”。同时通过单元结构教学、学科整合联动、推进主题课程等方式彰显课堂教学的协同性,提炼出“有挑战、有方法、有实践、有合作、有展示”的“五有课堂”。改革对学生的评价,制订课堂学习全域评价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