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hjnbcbe - 2024/10/26 15:57:00
近日,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命名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规范高等学校命名工作。《暂行办法》对高等学校名称中使用地域字段、学科或行业字段、英文译名等提出明确规范。划重点:此次教育部对高校命名的种种限制,让人不禁对中国高校的校名产生了好奇和思索。谈起高校的名字,很多人都曾有过各种各样的误解,比如误以为“国”字头高校在首都,误以为以省命名的高校在省会,还有一些人,总觉得“大学”一定比“学院”更高大上,或认为“学院”都是民办或专科。凡此种种,皆源于高校的命名。为了迎合大众对高校名字的刻板印象,很多高校都曾改过校名,各种“不明觉厉”的误区也就产生了。网络上流传着一个段子——西北某地一考生,矢志从医。第一年高考,考上了泸州医学院,到校一看发现不满意,果断返乡复读。第二年考上了四川医科大学,到校后傻眼了,发现还是泸州医学院,于是又复读一年,更加刻苦努力。第三年高考,成绩更加优异,考上了西南医科大学,但这名考生崩溃了,原来自己考上的还是泸州医学院。这则让人哭笑不得的段子,牵涉到的是“泸州医学院更名事件”。年4月,泸州医学院更名为四川医科大学,仅过了八个月,到年1月,四川医科大学又更名为西南医科大学。短短一年之内,泸州医学院从以“城市”开头“学院”结尾的校名,变为以“大区”开头“大学”结尾,档次提升好几级。其实,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多年来,中国高校更改校名早已不是什么稀罕的新鲜事。细数中国高校的发展变迁,简直就是一部浩浩荡荡的“改名史”中国人有句古话,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但这样的观念放在中国的高校里,恐怕并不成立。回顾中国高校改名的历史,改过名字的高校数量之庞大,超出很多人的想象。~年,全国79%的高校已经改了名或合并除了名。~年,有超过所高校更换了校名。在教育资源大省江苏,年时江苏共有77所本科院校,而自年后,没改过名的只有南京大学、南京艺术学院和南京体育学院3所院校。中国高校的改名热可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在此之前,中国高校的命名多参考前苏联的模式,校名多为“地名+专业”,比如,前苏联的“莫斯科钢铁学院”,归前苏联冶金部管辖,我国建国以后参照了前苏联的这个模式,设立了一个冶金部,它的直属学校“北京钢铁学院”便是仿效前苏联的结果。年后,由于体制调整,上一级管理机构变更后下属院校相应改名,如第一军医大学退出军队序列后,改名为南方医科大学。中国高校真正掀起改名热潮是在上世纪90年代,当时正值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启动,多所“学院”改名为“大学”。比如,年,中央民族学院更名为中央民族大学;年,北京外国语学院更名为北京外国语大学。年后,随着我国大学的扩招,大学日渐从“精英教育”变为“大众教育”。为了争夺优质生源,高校的改名更是屡见不鲜。从中国高校改名的出发点来看,大致有这几种缘由:其一是高校之间的合并带来的校名改变。比如,华北电力大学是由华北电力学院和北京动力经济学院合并而来;北京农业大学与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合并成为中国农业大学。其二是高校性质由专科变为本科,实现性质的升级。比如去年,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升格为本科院校,改名为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其三是独立学院脱离母体学院,名字中要去除母体学校的名称,比如今年,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与中国传媒大学脱钩,改名为南京传媒学院。近几年,不断传出独立学院转设的消息,这是独立学院发展的一个趋势。其四是为了更有利于招生。大学扩招后,高校之间关于抢夺优质生源的竞争更加激烈,加强师资和办学水平对不少高校来说道阻且长,要想快速提升一所高校在大众心中的形象,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改变校名。就像一部分中国人迷信改名能够“改命”,高校的名字在大众心目中是一所高校的名片和符号,一定程度上反映高校的地位和档次,也能够契合部分人对于高等教育的期待。很多人都希望自己考上的大学能有个响亮的名头,这样说起来比较有面子。更改校名对于一些高校来说,确实是行之有效的。比如,年重庆邮电学院、重庆交通学院把后缀改成“大学”后,次年招生分数线得到提升;年,江苏教育学院更名为“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后,分数线节节攀升。不过,也有高校改名后反而弄巧成拙的。比如西安公路交通大学改名为长安大学,改名后人气一落千丈,录取分数线大幅降低。分析高校改名现象,不难发现高校改名方式其实是有规律可循的。比较常见的有三种方式:一是后缀升级,从学院变为大学。根据统计,仅-五年间,就有50余所高校由学院更名为大学。比如徐州医学院改名为徐州医科大学,苏州科技学院改名为苏州科技大学,南京审计学院改名为南京审计大学。二是地域扩张,在中国的大学里,其实一直存在隐形的地域鄙视链,即社会大众普遍认为:城市省域大区国家,随着地域范围的扩大,高校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也随之提高。比如,上述提到的“泸州医学院更名事件”是一个典型的“城市→省域→大区”的例子。再比如年河南信阳、安阳、周口等高校更名,以“河南”作为校名开头。就算不能以省命名,也要跨越大半个省,比如烟台师范学院改名为鲁东大学。以省域为名的高校则通过改为以中国为名显得更高大上,比如浙江美术学院改名为中国美术学院。当然也有例外,地域对于校名来说也不完全是越大越好。首先,首都北京这个名号,足以碾压一众省域和大区,比如3年北方交通大学改名为北京交通大学,首都的加持立马使学校提升了一个档次。其次,部分发达的城市自带光环,足以超越省域在人们心中的分量,比如江苏大学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就远远不及南京大学,甚至不及苏州大学。三是专业“美颜”,将校名里的“水产”“铁路”“化工”“纺织”“机械”等过时的行业名字改为“工业”“科技”“理工”“交通”等与时俱进的名字。比如,大连铁道学院改为大连交通大学,天津纺织工学院改为天津工业大学,陕西机械学院改为西安理工大学,南京气象学院改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等。高校改名作为高校提升档次的一种手段,确实为不少高校带来了招生上的“红利”,伴随着校名的改变,不少高校也在办学水平和办学层次上有了很大的提升。然而,其中也不乏一些高校仅仅更改校名,却在办学质量、师资力量、硬件设施等方面没有改进,以“换汤不换药”的方式忽悠社会大众。作为填报志愿的考生和家长,不能以校名断定高校好坏,还应综合考虑学校办学实力,仔细辨别。对于高校来说,好听的名字只是一层华丽的外衣,决定其办学质量的内核才是它的根本。大名鼎鼎的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建校至今没有改过名字,照样名声享誉全世界。曾任清华大学的校长梅贻琦就曾提出:“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真正决定一所大学核心竞争力的,一定不是它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