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分流到职中的学生们,还在学历的阶梯上攀爬
TUhjnbcbe - 2024/6/30 16:05:00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家医院安全 http://baidianfeng.39.net/index.html

"中考分流,是中国学生升学路径上的一块磐石,普通高中和中职院校分做两边。职中生后来都去工厂了么?现实并不是。许多中职院校的学生,仍旧试图升学来修正自己的人生路径。在教育资源丰富、信息便利的一线城市,家境不错的职中生升学更是一种普遍现象。林音(化名)出生于上海郊区,如今就读于一所高校。她在一次调研作业中,重访了进入职业中学的同学,她发现绝大多数上职中的小学及初中同学都突破了政策壁垒,实现了学历跨越。而户口不在上海的外地学生,则相对没那么幸运,他们要为这条升学路付出更大的代价。以下是她自述:

升学潮席卷中专

九年前,我和一群小学同学过完生日,我坐在车里,李非站在车外的台阶上,我向他告别,他点点头。这个寻常的日子,是我们命运的一次分野。

小升初后,尽管我们都留在上海郊区的小镇上,彼此却再没见过面。我偶尔得知他的近况,是通过QQ空间和一些闲言碎语。后来,我考上了一所市重点高中,他升入了本地一所区职校。

读高二时,我无意中看见李非发在QQ空间的一张图片,那是一摞雅思讲义。他在为留学做准备,这令我很惊讶。

曾几何时,我的初中班主任训诫大家时,常把“再不努力就等着去读区职校吧”、“读区职校你就完了”两句话挂在嘴边。这所区职校主要以数控、机电、汽车维修等工科专业的职业培训为主,收入的学生往往是中考排名靠后的人。我和大多数人一样,以为进入中专就意味着“没有前途了”。

准备留学的职中生李非,和后来我所在的高校同学并无二致。甚至,他在这件事上出发更早。李非是我那些去上职中同学的一个缩影。

在我的QQ列表中,李非和其他升入职中的同学长期被我遗忘,学校和轨迹的分异,让我们渐渐少了联络。多年后我却发现老同学们进入中专后,依然试图改变命运轨迹。多数的城市职校生不甘困于职业教育的分流,他们希望通过升学再次进入普通教育的主流。

另一位进入中专的同学沈诗悦,在升学之路上选择了三校生高考。三校生是指职高生、中专生和技校生,三校生高考是上海普通高校面向应届三校生的文化考试,为职中生提供了一条直通大专和本科的道路。

年,李非所在的区职校中专毕业生共有人,人参加了升学考试,其中人升入大专,5人升入本科,总体升学率达到88.8%。

在这所区职校从教26年,何怡亲眼见证了升学浪潮在这所职业学校的兴起。明显的变化发生在7年前,她越来越能感受到学生的焦虑。每一届学生进来,都提出相似的问题:“老师,我们现在是不是应该去补课了?我觉得现在的学历还不够。”

区职校教室里的同学

中职生提升学历的愿景,与就业去向的收窄不无关系。曾经职业院校的学生凭借一身技术就能走天下,如今愿意接收他们的企业却越来越少。负责区职校学生就业的徐老师说,在区职校的校园招聘会上,参加过技能大赛或是平时专业优异的学生,往往能被外资企业一眼相中,但这样的本土企业几乎没有。

李非的职校同学赵雨风从很早开始忧虑自己的职业前景。升入中专时,身为国企高级技术人才的父亲曾告诉他,其所在的国企招人时,面对一位职校毕业的高级技工,和另一位没有工作经验的名校大学生,选择了后者。在父亲的耳提面命之下,赵雨风的升学愿望愈加强烈,他想升得越高越好。

每年全国有将近50%的初中生,无法被普通高中录取,在中考后被分流到职业院校,从此告别主流的升学路径。在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中职生二次翻盘的几率往往更大,高校资源和政策优势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升学通道。

上海的教育体系可以给中专生两次升学机会:一次是3月的专科自招考试,主要考察技能知识,难度低;一次是5月的三校生高考,主要考察语文、数学、英语等文化课,难度高。

在升学的高墙面前,为了一纸更被社会认可的文凭,曾经分流的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再次碰头。

更难的备考路

李非早知道自己考不上高中,便以航校为目标。原本,航校的预录取通知书已经发到他手中,只是最终还是没能入学——他纹了纹身,体检不合格。

被迫升入区职校后,他觉得这辈子一眼能望到头了:中专混三年,大专混四年,然后,依靠父母的关系找一份工作。

入学前,职校新生需要先选择专业,15岁左右的他们其实对专业知之甚少。李非以为网页设计是个艺术类专业,不需要学习数学。入学之后他傻眼了。编程课不仅要学数学知识,还需要英语基础。

在专业里迷茫打转的李非,不再关心升学规则和考试名次。他机械地遵守着规律的日程表,每天早上7点准时走进教室,下午4点准时离校,其余时间都用来聊天、打游戏。至于计算机作业,用U盘拷贝同学的,再稍微修改一下就好。

赵雨风是李非经常求助的对象。他说话不多,身材高瘦,头总是往左偏。当其他人都在课上玩手机、睡觉、偷吃零食时,赵雨风总是很安静地听课。

上进的赵雨风并不知道,一道天然屏障早已堵在他的上升通道上——户口。赵雨风的父亲是位高级技工,当年以人才引进的方式来上海工作。小学四年级时,他随父亲到上海读书。读到初三,他因外地户籍被划入由随迁子女组成的班级。

购买专栏解锁剩余65%
1
查看完整版本: 分流到职中的学生们,还在学历的阶梯上攀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