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校长既是学校的行政首长,又是学校的学术领袖。
一些高品质、高质量的学校,学校大量的业务管理文档,常常出自校长之手。这些业务文档,往往有很高的专业性,用于学校业务管理工作,我称之为“专业写作”。
学校的专业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老师们的专业活动,二是学校的专业管理(思想管理、行政管理、专业管理)。如果说老师们的活动是应用软件的话,学校的专业管理就相当于操作系统,它为老师们的专业活动提供“程序”,比如:
“工作方案”:学校专业工作实施规划,办法或指南。例如《校本研修方案》《学生心理危机处理办法》《校本课程开发指南》等。校本研修、学生心理危机处理、校本课程开发这些工作都要由老师做,做什么,怎么做,用什么资料、工具来做,做成什么样子,谁来评估,评估的标准,都由这个工作方案决定。
“评价标准”:学校专业活动尺度,例如《课堂教学评估标准》《校本作业编写标准》《学生毕业标准》《校本课程建设标准》等。这个标准,相当于一个方向。好的评价标准,可以为老师们树立标杆。
“操作模型”:也就是规则或流程,指学校专业活动的一般方式,它会基于对一项活动的基本认识转化为操作程序。例如《学校议事规则》《学校“双讲双练”教学模式》《校本课程内容开发模型》《校内评课流程图》等。
“阐释标准”:关于学校文化、学校宣传的口径,例如《学校文化阐释》《学校简介统一口径》《学校招生宣传统一口径》等。
这些专业管理文件,为老师工作提供了一个可集体化运行的软件环境,起到规范、引领作用。问题是,这个能起到“集体优秀效应”的专业管理文档,从哪里来?
学校专业管理文档来源有三:
一是专业机构。例如教研室,它们往往提供《评课标准》《课程建设评估标准》等方面的文档。这些文档专业性强,权威性高,但有个致命的问题,容易脱离学校实际。
二是校内的专家型教师。他们往往受校长之命,编写出《作业编制模型》《教学大赛实施方案》等文档,操作性强,因为编写者与活动开展者是同一类人。但是也有两个问题,一是受经验限制,有的甚至带有明显的学科局限性,二是没有管理意识,往往成为一个“让老师们自由发挥”的事情,没有引导性,最后老师们做到哪儿是哪儿。
三是校长。校长有一个角色是不可或缺的,就是学校的“首席专家”,具体工作体现在学校专业管理文档的编制与写作上。这既与老师们的专业工作关联,又与老师们的专业工作相区别。现在许多校长,不重视学校专业管理文档的编制,认为这是教研室专家或者老师的事。实际上这是大事,是属于学校管理中“平台级别”的事。平台没有搭好,老师们的工作无由产生,无处展开,校长你要的结果无有可能。所以,你要拿起笔,主持学校大部分、至少是最重要的专业管理文档的编制工作。
案列:NEBS学生心理危机
分级处理办法(试用稿)
处理好学生心理方面的问题,必须要有预警机制。我在NEBS创建之初,根据研究心得,编制了《NEBS学生心理危机分级处理办法(试用稿)》。几年运作下来,效果还不错。
●01●
前言
1.学生工作需要心理介入。思想道德和行为习惯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工作的两翼,各司其职,缺一不可。
2.心理健康中心是专职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而思想道德和行为习惯教育,属于班主任工作范围,不要把学生的思想道德问题和行为习惯问题推给心理健康中心。
3.一般情况下,在班主任思想道德教育和行为习惯教育失败(无效)之后,且失败的原因是因为学生进入某种心理创伤和心理危机状态,同时符合这两个条件,才考虑将学生移交给心理健康中心,进入心理咨询、评估、辅导和治疗程序。此时学生教育的主体责任,被转移到心理健康中心。
4.心理健康中心的工作,是为班主任的思想道德教育和行为习惯教育提供良好的心理条件,班主任将学生移交给心理健康中心后,并不意味着班主任工作的结束,而只是暂时中止和等待。
5.心理健康中心只考虑学生心理状态的优化,不负思想道德教育和行为习惯教育之职,要遵循心理规律,严守专业程序。
6.心理健康中心另行制订接收学生进入心理健康中心后的工作内容和流程。
7.心理健康中心应该将学生的心理状态分级,分别标为A/B/C/D,以便班主任和其他教师知晓学生面临的心理状态,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02●
心理危机处理流程
●03●
NEBS学生心理危机
分级标准(试用)
A:一般心理问题
1.非持续性的对特定对象的愤怒,但有自我控制表现
2.因学习或其他方面的具体原因突然伤心,哭泣,或者发脾气
3.适应不良,尤其是第一次住校的学生
4.睡眠问题(梦游、做恶梦)
5.分离焦虑(吵着回家)
6.逃避责任(不做作业、不上课)
B:情绪不可自控状态
1.直接的攻击性行为(攻击同伴,攻击老师)
2.无特定对象的愤怒和敌对(与所有老师对着干、故意破坏课堂,故意破坏规则)
3.对特定对象持续性的愤怒和敌对(如因对某老师有意见,持续三天故意捣乱)
4.不可自我遏止的痛哭
5.因情绪原因出现全身僵硬,或其他身体反应(如面呈赤色、身体发抖)
6.公开故意破坏财物,以发泄愤怒
7.大声言语威胁伤害他人生命
8.严重分离焦虑(如大声呼喊父母,赖地,在地上打滾)
9.无客观原因的狂笑
C:急性期的严重心理疾病
1.破坏物品(用剪刀剪衣服,用石头砸玻璃,冲动,失控)
2.睡眠障碍(连续三天以上无原因失眠,反复噩梦惊醒)
3.饮食障碍(没胃口,体重锐减,暴食)
5.突发严重躯体化(突然失明、突然失聪、濒死感)
6.多动(注意力无法集中)
7.应激障碍(反复重回创伤事件)
8.强迫(反复洗手,反复检查作业等)
9.恐怖(社交恐怖,特定对象恐怖)
D.疑似精神类疾病
1.幻觉(自述耳朵里听到某种声音或其他幻觉现象)
2.妄想(坚持认为某人要加害自己,但并未提供实证)
3.多次出现怪异行为(如木僵)
4.愚蠢行为(如不穿衣服、吃垃圾等)
5.情感倒错,表情倒错(如受伤害了却十分高兴)
6.自我封闭(自顾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对外界没有反应)
7.有自杀倾向(如写遗书、赠遗物、告别、感叹人生无意义等)
8.自伤、自残(如用刀割自己,用针扎自己等)
这个文档是专门处理学校专业工作的,属于学校管理行为范围。
如果某位校长就学生的心理危机处理问题,既做过“公文写作”又做过“专业写作”的话,那么我们可以理解为:“公文写作”重在写清在这个过程中的责任划分,重在行政职责;“专业写作”写学生心理处理的流程、方法,重在“做事”本身。打个比方,“公文写作”是交通规则的话,那么“专业写作”就是导航仪。
学校的管理工作有四种情况:
1.在老师们的职前教育中有过专业训练,已经是老师的专业自觉和专业习惯。例如上课使用普通话,上课要备课,作业要批阅,不能体罚学生等。这些方面的管理,只要有口头提示即可,一般不会进入制度的范畴,因为出问题的概率不大。
2.学校反复出现的事情,学校的工作要求系统明确、统一程度高的事情,就需要把这一类事情的工作规则、工作要求加以明确界定,例如学校部门工作职责、校园安全管理办法、学校薪酬方案等,这是“公文写作”的范围,其写作成果是“制度”,避免了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反复一事一议,有一劳永逸的效果。
3.学校涉及思想价值取向的比较抽象的管理,例如员工行为准则、学校内部治理议事规则、学校办学理念系统等,一旦确定要长期指导学校的发展,就要以“制度”来确定。这一部分内容也是“公文写作”的范围,有很高的稳定性和权威性。
以上三种情况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常规管理,其管理对象是学校的常规工作,其管理内容是学校的一般要求,其管理方法与是行业通用的方法。它们大都会归于“公文写作”范畴。
4.第四种情况,是学校管理工作出现的新问题,一般的强调和鼓励已经不足以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或者无法实施精细化管理,这就要用到“专业写作”,就新问题、新工作,提出实施方案、标准、模式、流程。它不是一般性规定,而是为老师提供开展工作的具体流程和标准以及工具。
正如在交通管理中,它不是一般性地提“红灯停、绿灯行”“靠右行驶”“不能随意变更车道”“不要超速行驶”,而是直接将这一系列规则和要求融入导航仪的道路信息和提示信息中。因此,“专业写作”是创新之作,它允许不成熟,在学术上也不要求十全十美。它只要求“管用”。
有意思的是,“专业写作”的最终目的是过渡到“公文写作”。“专业写作”的目的是解决老师面对新问题时的工具问题,当老师们熟练使用工具让专业工作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将一些新做法、新规程做成习惯以后,“专业写作”的内容就可以制度化了,就变成了一般规定,归类到了“公文写作”的范围了。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校长的写作应该越写越少才对,不知能不能有这么美好的一天。
年,我在我原工作的学校推“课前课中课后一体化循环教学模式”,并在操作要求中规定,老师持续讲解知识的时间不能超过8分钟。有同行认为这个规定没有依据,以老师讲课的时间长短来区分老师上课的优劣不科学。
从学术上来说,这位同行的话没有错,但我的“课前课中课后一体化循环教学模式操作要求”不是做学术,而是做管理。这个文档也不是“研究写作”,而是“专业写作”,我不是与学者进行学术交流,探讨教学的深奥道理,而是为老师们改进自己的教学提供“操作工具”。
这就是我所谓的“筹划、设计”的含义:
一方面,我是筹划一件事,不是认知一件事,是“做”一件事,不是“说”一件事,“可落地”“要结果”是第一要务;另一方面,我不是已经做好一件事后总结、提炼,而是为将要做的事提供工具和材料。
“专业写作”要立足于管理,将管理内容、管理对象、管理过程、管理工具等综合起来考虑。比方在“教学管理”中,我当然要考虑“教学管理”的内容即“教学”的规律,但我更要考虑“教学管理”的对象——老师的迫切需要,考虑教学改革推进的步骤和层次,考虑管理工具的“工具性”“支架性”“使用性”。
一位叫徐长福的学者曾写过一本书,叫《理论思维与工程思维》。他认为,理论思维是认知一件事物,工程思维是筹划一件事物,理论思维对筹划一件事物当然有帮助,但不能代替工程思维,工程思维比理论思维要复杂得多。
我个人的体会是,理论思维是逻辑推导,工程思维是综合考量,是一种从实际出发、从实用出发所做的“行动方案”。“行动方案”要的是结果,是结果导向的“筹划”和“设计”,而校长的“专业写作”就是这种工程思维的结晶。
作者
李海林责编
琬琰排版
Magg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