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都是电视购物惹的祸(图)
杨女士向展示她买的保健品
通过电视购物买了一万多元的保健品,却不见效退货遇到各种陷阱,先是被推销另一种产品,遭拒后又受到电话威胁,还遇到假冒担保人
邵洋洋通讯员张贺文李斐斐摄影
阅读提示|通过电视购物买了一万余元的保健品,随后工作人员通过电话以各种理由多次向市民杨女士推荐多款保健品。服用多日后,杨女士发现购买的保健品根本不是自己需要的,想要退货却遭遇退货难。随后又有一人自称12315工作人员进行担保,杨女士向消协投诉后发现,此担保人是假冒的。近日,杨女士向大河报讲述了她遇到的“糟心事”。
讲述一次电视购物,带来一连串“糟心事”
21日下午,市民杨女士向展示了自己购买的保健品,有松花粉、苦瓜洋参软胶囊等。今年2月份,杨女士在电视购物广告中看到一款威海某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松花粉胶囊保健品,就拨打电视上提供的电话咨询,一女性工作人员告诉杨女士,这款保健品一年只卖一次,对治疗心血管病有很好的疗效,于是杨女士便以每套2680元的价格购买了4套,共花费了一万余元。
没过几天,货物便送到了家,杨女士付款后打电话告知对方货物已收到,此次接电话的是一名自称姓王的小伙子,小王告诉杨女士,其实她根本没必要花费一万多块钱去购买这款保健品,随后他私自向杨女士推荐了某品牌的苦瓜洋参软胶囊,可以治疗杨女士的呼吸道疾病,杨女士便花费了1000多块钱购买了5瓶。直到3月8号,在外上学的孙女回到家中,患有青光眼的杨女士便让孙女帮自己查看一下苦瓜洋参软胶囊的说明书,这才发现这款保健品是降血糖用的,是自己根本不能服用的。
随后杨女士再次拨通电话要求退货,但小王却要求杨女士再次购买另一款保健品,当即遭到了杨女士的拒绝。几天后,该保健品还是送到了杨女士的家中,因不是自己需要的,杨女士这次没有付款。
投诉被投诉方不明确,消协也无能为力
几天后,杨女士接到一个电话,对方自称是警察,说因为杨女士拒绝付款,商家已报警,“还说法院已下了传票,要对我调查。”杨女士告诉,她没再理会,没想到,威胁电话却再一次在家里响起,“他们声称要带人到家里来殴打我们。”杨女士说。
3月15日,一自称“王明”(音)的人打来电话告诉杨女士,自己是西工区12315消费者申诉举报指挥中心的工作人员,家住西工区玻璃厂路,只要杨女士付款,他可以对这件事进行担保。不胜其烦的杨女士只好付了款,但事后她和丈夫觉得蹊跷,3月20日,他们来到瀍河区消费者协会举报。消协工作人员查证后发现,西工区12315指挥中心根本就没有叫“王明”(音)的人,担保人是假冒的。杨女士所能提供的只有一个叫“王明”的人的电话,因被投诉方不明确,消协无法进行调解,退货遇到难题。
“对方是谁我都没见过,就当是花钱买了个教训,自认倒霉吧。”杨女士告诉,她已准备把自己用不上的保健品寄给有需要的同学。杨女士说,她希望自己的经历能给大家提个醒,老年人在购买保健品时,要格外注意,以免“花钱买难受”。
提醒老年人要保持清醒头脑避免上当
河南洛太律师事务所律师张永奇认为,在本起消费者遭遇退货难的投诉中,除了被投诉方不明确外,消费者还无法提供比如电话录音等相关证据,且又过了七天退货期限,所以维权并不容易。
洛阳市瀍河区消费者协会的工作人员认为,杨女士很明显是将保健品和药品弄混了,“况且杨女士所居住的小区门口就是辖区的工商所,遇到此类问题她完全可以提前向工商人员咨询,听取他们的建议。”该工作人员提醒广大老年消费者,保健品是用来保健的,而不能用来治病,消费者在购买前,一定要明确自己的购买目的。此外,购买保健品一定要到正规、有证照、信誉好的地方。购买时注意索要发票,并校对产品与发票上所写的内容是否相符,注意药品、保健食品的外包装上是否有批准文号、生产日期等。同时,还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提防各种保健品、药品推销员“无事献殷勤”以及各类推销活动暗藏的陷阱。
“我们之前遇到过不少老年人受骗的案例。”该工作人员说,市民特别是老年人发现问题可以拨打12331食品药品投诉电话或12315投诉电话进行投诉维权。
更多精彩:
博彩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