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首页 » 常识 » 灌水 » 乡村女理发师坚守小店30载
TUhjnbcbe - 2020/7/6 11:36:00
最好的白癜风专科医院

乡村女理发师坚守小店30载


">


本报沈若男


在海门工业园区银才村村口,有这样一爿理发店:没有显眼的招牌、考究的门面、华丽的装修,小小的只有10平方米左右的空间,但它却是村里老人孩子理发修面的好去处。春去秋来30载,时光伴随着剃刀飞剪下纷纷坠落的发丝渐渐远去,但它依旧默默在村头伫立着,迎来送往村里再熟悉不过的顾客……


理发店的主人叫张善珍,今年50岁。造访时,她正将煤炉上烧开的水灌进热水瓶中,放好毛巾,磨好剃刀,这些动作,简简单单,却已重复了30多年。“那时不说理发,是剃头。手艺是在二甲镇学的,没想到这一行一干就是这么久。”张师傅说,20岁不到,她就开始独自离家拜师学艺,几个月后正式出师。那时理发是门让人羡慕的手艺,又能养家糊口。每天早上五六点就有顾客,理一个头三毛五毛钱,一天能赚十几块就很满足。


“头发长长了,剃一下吧。”谈话间,有村民前来理发。老伯将帽子摘下,张师傅瞅了一眼后招呼对方坐下。只见她将一块黑色围布搭在老伯胸前,再把毛巾往其脖子后面一塞,一手拿梳子,一手拿手动推子,一招一式配合得当,手起发落,麻利地剃好一面,侧过身再剃另一面。接着上好肥皂泡沫,打开软布包取出剃刀,在一块特材布上刮擦几下,将剃刀挨近客人的鬓角和下巴地带,伴随着“嚓嚓”声响,一个轮廓分明、式样规矩的头式就出来了。拿沾了爽身粉的海绵轻轻擦拭掉落在脖子、脸部的细碎头发,解开围布甩甩,张师傅轻拍了一下老伯的肩膀:“好了。”老人心满意足地笑着起身离去。“我们剪发时也会给顾客刮面,讲究干净利索。”


仔细环顾小店,一股浓浓的“古早”味道扑面而来。一把带有旋转盘、椅背上插着头垫的老式理发椅,对面放置着一张长方桌,镜子、电推、刮刀、梳子、电吹风陈列其上,一面墙上则挂着大号白铁桶,接上水管和莲蓬头就能给顾客洗发。与老店相对应的,是这里一直坚持传统经营。但这种坚持,曾经历过多年的市场碰撞。


上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各种新兴发廊、美容院的兴起,老理发店的传统经营模式,让年轻人失去了光顾的兴趣,生意开始清淡,很多师傅转投其他行当,不少店关门了。但是因为舍不得这把老手艺和老顾客们,张师傅还是把小店一年年坚守了下来。她告诉,现代的理发店“花样百出”,但她的理发店简单如初。店内不贴流行发型海报,只更换每年的挂历;不使用沙发洗头椅,顾客都得弯腰在水池里洗头;不收取昂贵的费用,刮面和理发5元;每天6点就开门营业……


现在光顾小店的都是老年人,偶尔也有爷爷奶奶带着孙子孙女来的。因为都是老顾客,有的甚至从十几岁时,就在这里理发了,坐下后不必多说。每个人的要求和习惯,张师傅都牢记在心,有胡碴的先刮个胡子,没胡碴的就直接理发。因为彼此熟稔,边理发边聊天,没有半分拘谨,反倒十分惬意。


更多精彩


皇冠 hg55ccom/hgw

1
查看完整版本: 乡村女理发师坚守小店30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