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首页 » 常识 » 灌水 » 独腿80后,携母游特克斯感受民俗文化
TUhjnbcbe - 2020/6/6 19:27:00

近期,有一对母子俩来到了特克斯县旅游局,这对母子来自河北石家庄。儿子独腿拄着拐杖,要带着母亲环游中国,实现他们的中国梦。

母亲叫赵金芳,儿子叫邱义松。儿子是一名大学毕业生,从事着导游工作,在一次带团旅游中他们坐的大巴车出了重大交通事故,此次交通事故邱义松算是捡了一条命,但不幸的是他左腿截肢成了残疾人。雪上加霜的是同一年他父亲因病去世。“没有钱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有了钱却没有了生命和健康”!所以,他们决定环游中国并实施计划。

在他们去的每个地方都会找当地旅游局或相关单位工作人员留下祝福,证实自己到此一游。在他们手中有份自己绘制的中国地图,上面密密麻麻的留下了祖国各地人民的祝福。同时,他们每到一个地方就一定要去了解当地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语言文字和独有的特色。

到达特克斯县的时候他们很想了解一下柯尔克孜族,人生地不熟,没能找到柯尔克孜族,得知此事,特克斯县旅游局全体同志帮着他们找到了一位柯尔克孜族同志,并用柯尔克孜族语言在他们的地图上留下了祝福。跟着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我们的柯尔克孜族!

我国柯尔克孜族共有人(年),其中78.43%聚居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的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其余分布于新疆南部的乌什、阿克苏、温宿、拜城、塔什库尔干、疏附、英吉沙、莎车、皮山、和田和新疆北部的昭苏、特克斯、巩留、塔城、额敏、乌鲁木齐等地。此外,在黑龙江省富裕县五家子屯也有数百人聚居,是18世纪从新疆迁去的。

柯尔克孜族主要聚居地克孜勒苏阿尔克孜自治州,面积7.09万平方公里,地处帕米尔高原,境内群山起伏,山地占全州总面积的90%以上,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呈梯状上升。气候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干旱少雨,光照充足,冬季寒冷,夏季炎热。受地形影响,气温垂直差异较大。自治州地域辽阔,河流纵横,水源丰富,河流年总径流量72.2亿立方米,地下水总储量为9.28亿立方米。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煤、铁、铜、石油、石棉、水晶、绿柱石、冰洲石等。其中铅锌储量全国第一,铁矿石储量1.5亿吨,居南疆首位。农区盛产瓜果,尤以阿图什无花果最为闻名。柯尔克孜聚居的地区有许多天然牧场,克孜勒苏阿尔克孜自治州有草场面积万亩,可利用草场面积万亩,优质草场亩,牧草丰茂,水源充足,气候凉爽,宜于放牧。

“柯尔克孜”是民族的自称,也是其他民族对该民族的称呼,国外同源民族被汉译称作“吉尔吉斯”。“柯尔克孜”含义有多种不同的解释。一说是四十的复数,可解释为“四十‘百户’”,也就是四十个部落;一说是“山里的游牧人”,还有“山中的乌古斯人”、“依山傍河之人”、“草原人”的说法;也有说“柯尔克”是四十,“克孜”是“姑娘”,“柯尔克孜”就是四十个姑娘。

柯尔克孜语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东匈语支克普恰克语组。绝大部分柯尔克孜族使用自己的语言。阿克陶等县农业区与维吾尔族杂居的柯尔克孜居民通用或兼用维吾尔语;北疆特克斯、昭苏等县的柯尔克孜居民大部分兼用哈萨克语;塔城市、额敏县一带的与哈萨克、蒙古族杂居的柯尔克孜居民,大部分通用或兼用哈萨克语、蒙古语;黑龙江与汉、蒙古族杂居的柯尔克孜居民,通用汉、蒙古语。城镇的柯尔克孜人,特别是青少年,通用汉语、汉文的人越来越多。

柯尔克孜族的先民很早就步入了阶级社会,有考古材料证实部落成员之间已存在贫富分化。在薛延陀汗国统治时期,部落事务由论悉辈、居沙波辈和阿米辈三位酋长分治,薛延陀派一名颉利发监治。唐代,汉文史书称黠戛斯君长为“阿热”(后突厥汗国、回鹘汗国称之为可汗),阿热之下,有宰相、都督、职使(刺史之误)、长史、将军、达干等官职。清代,柯尔克孜族活动地域甚广,但内部并不统一,大小部落分由等级不同的比各君其地。按照习惯法,清初柯尔克孜左右两翼每年都要从各自年长的比中选出一个大“比”来管理公共事务,左翼推举者称玛木特呼里,右翼推举者称喀喇博托。两位大比并不拥有各部落比和大封建主的统治权,仅相当于部落盟长而已。每个部落的实际统治权掌握在被称为“乌鲁克比”的部落酋长手中。清朝统一新疆后,归附的柯尔克孜各部落大小头目被赐以二至七品顶戴,仍管理旧部不变,但他们有进京朝贡的义务。整个柯尔克孜族地区由喀什噶尔参赞大臣专管,而靠近伊犁地区的,每两年由伊犁将军派领队大臣前往巡查一次。新疆建省后,伯克制度被废除,道、府、厅、州、县制成为管理柯尔克孜族地区的*治制度。厅、州、县以下的基层管理,在北疆实行了千、百户长制,在南疆则实行了乡约制度。千、百户长、乡约等仍由部落头人担任,由*府任命,对柯尔克孜族地区的这一管理办法一直沿用至民国时期。

柯尔克孜族最早信仰萨满教,居住在黑龙江富裕县的柯尔克孜人至今仍信仰该教。新疆塔城、额敏县的柯尔克孜人信藏传佛教。但大多数柯尔克孜人信仰伊斯兰教,又有原始信仰的残余。

新疆塔城市、额敏县的柯尔克孜族受蒙古族的影响,大部分信仰藏传佛教。柯尔克孜族称喇嘛庙为“库日也”。在认门、婚礼、认亲等大小仪式中,都请喇嘛念经,祭天拜佛。葬礼、七天祭和四十天祭都要宰牲举行仪式,请喇嘛念经祈祷。另外,黑龙江省富裕县柯尔克孜族也信奉藏传佛教。他们在每年4月18日祭太白金星和树神,祭时杀牲、集会一天,并赛马射箭。在10月25日祭北斗星,用荞麦面做成佛灯上供。

9世纪末至10世纪初,伊斯兰教传入了新疆。喀喇汗朝的统治者信奉伊斯兰教后,发动圣战,强制居民信奉伊斯兰教。迁居天山南部的部分柯尔克孜人改信了伊斯兰教。以后陆续迁入天山、中亚各地的柯尔克孜人也信仰了该教。到18世纪,柯尔克孜族大都信仰了伊斯兰教,伊斯兰教的教义、教规、教法以及婚姻、丧葬等制度,完全渗透到了柯尔克孜族的思想、文化、道德、生活等各个领域,尤其对其语言文字、文学、教育、艺术、建筑以及风俗习惯等方面影响较大。

柯尔克孜族的传统手工业历史悠久,有木器制作、金属加工、纺织刺绣等。雕刻和刺绣的各种动物、人物、花木、日月星辰,内容丰富,造型美观,形象生动,富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反映了柯尔克孜族的超凡智慧与才能。

柯尔克孜族用黄金、白银、红铜镶嵌制造的耳环、戒指等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用铁、铜制造的餐具和生活用具,如茶壶、锅、刀剑、钮扣、铃铛等,工艺精致、结实耐用。在饰物和器皿上多雕刻动物和龙的形象。

柯尔克孜族以善制毡制用品著称,几乎家家都有的帏幔(突西吐克),是历史悠久的室内装饰品。柯尔克孜族的草编织品种类很多,大都用芨芨草编制而成。这种编织品就地取材,工艺简单,经济实用,既是日常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又是独有的手工艺品。

柯尔克孜族妇女善于编织和刺绣,主要有壁毯、围帘、头巾、手帕、床上用品等。柯尔克孜族马背上总是驮着一条编制非常考究、小巧精致的“胡尔俊”,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百宝囊”。

柯尔克孜族多戴下沿镶有一道黑布或黑平绒的小帽,冬季则戴用狐狸皮或羊羔皮做的皮帽(太别太依)。男子上着锈有白色花边的圆领衬衫,外穿用羊皮或蓝、黑色棉布作成的“袷袢”,腰束皮带或绣花的布腰带。下身内穿衬裤,外穿蓝、黑色条绒布和其它布做的宽腿长裤。一般冬季多穿毡靴、毡袜。老人在冬季喜欢穿皮裤和自制的轻便船形皮鞋。妇女多穿连衣带折长裙,裙外罩有用丝线绣有各种图案花纹、缀有银扣和铜线、色彩绚丽的金丝绒坎肩,足蹬明光铮亮的皮靴。未婚女子头戴红色金丝绒圆顶小花帽或用水獭、旱獭皮做的顶系珠子、缨穗、羽毛的红色大圆顶帽。年轻已婚妇女,喜扎红色、绿色头巾,穿红、绿、紫色上衣和红裙,多戴装饰品。中老年妇女,则披白色头巾,身穿蓝、黑色上衣和大衣,极少装饰。

柯尔克孜族的饮食,以牛、羊、马、骆驼、牦牛肉和奶制品为主,几乎一日三餐都离不开肉、奶、乳制品。小麦、青稞、蔬菜在他们的饮食中,只是辅助食品。“克么孜”(马奶酒)和“勃左”(孢孜酒),都是柯尔克孜人夏秋季招待客人的上好饮料。

现代柯尔克孜族基本上实现了定居,但仍保留了部分游牧民族的传统特点。居住农村和牧区的住宅稍有区别。农区村落的庭院式住宅,砖木结构的平顶屋较多。牧区的柯尔克孜人喜用白毡盖毡房,称之为“勃孜吾依”,这与他们崇尚白色有关。牧民夏天多住在气候凉爽的高山地带的河流附近,称“夏窝子”;冬季多住在气候温暖的山谷地带,称为“冬窝子”。在柯尔克孜族的文学遗产中,民间文学占据首要地位。其形式有神话、传说、故事、史诗、叙事诗、寓言、民歌、谚语、谜语、绕口令等,内容丰富,题材多样。《玛纳斯》是一部规模宏伟、流传甚广的英雄史诗,在国内外享有盛誉。长诗描绘了柯尔克孜族社会的各个方面,是柯尔克孜族语言、历史、宗教、文化、*治、经济、哲学、美学、军事、医学、习俗的百科全书。其主要内容是玛纳斯及其子孙领导柯尔克孜人民反抗外族侵略的斗争,表现了人民争取自由和和平生活的愿望,歌颂了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精神。

柯尔克孜族的音乐遗产极为丰富。民间的“阿肯”(弹唱艺人)、“额尔奇”(民歌手)、“库姆孜奇”(琴手)等艺人,通过多种演唱形式,丰富了人民的生活。柯尔克孜族的民族乐曲(库依)和乐器是最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之一。在民间流传的乐器有“库姆孜”、“奥孜库姆孜”、“克雅克”、“秋吾尔”、唢呐、“多兀勒”(手鼓)、“巴斯”(铜钹)、“邦达鲁”等。柯尔克孜族称舞蹈为“比依”,内容多反映牧业、农业、手工业、狩猎等生产和生活情况。其中,反映牧业生产和生活的舞蹈最为常见。柯尔克孜族舞蹈有单人舞、双人舞、集体舞、男女对舞和合舞等多种形式,活泼剽悍、节奏性强,十分贴近生活。

柯尔克孜族的民间体育大多都源于民间游戏,二者很难区分。游戏可分为体育、智力、娱乐三种类型。体育型如“赛马”、“叼羊”、“拔河”、“马上角力”、“兔子蹬腿”、“单腿跑”等;智力型如“九槽旗”、“交叉旗”、“藏髁子”、“飞了飞了”等;娱乐型如“找伴侣”、“蒙眼找伴侣”、“索戒指”等。三种类型往往互相穿插,互相渗透,寓体育于娱乐之中。柯尔克孜族的民间游戏多与历史和生产、生活紧密相连,其中的“赛马”、“叼羊”、“马背角力”等,已被列入国家正式体育运动项目。柯尔克孜族实行外婚制。习惯上一般直系七代和旁系五代的亲属之间不能通婚,与其他氏族、部落或民族的孩子和同吃母奶长大的男女,也不能通婚。所以,订婚之前,要非常细致地了解对方的情况。柯尔克孜族的订婚仪式较隆重,一般在女方家举行。男方组织“相亲团”,牵上一只活羊,带上衣服、首饰等,特别要带一对耳环作为订亲信物。相亲的婆婆或姑姑、姨姨上前吻姑娘的前额,庄重地给戴上耳环,这意味着姑娘已是自己家里的人了。同时还要给姑娘梳“订亲头”,并把带去的金银首饰等以及衣服、鞋帽统统给姑娘穿戴上,在打扮时还唱“订亲歌”。在订婚宴时,“相亲团”所带的礼品按亲疏和辈份送给姑娘家的亲戚,双方即协商迎娶日期及其他有关事宜。

婚礼一般举行三天,仪式在女方家举行。第一天,新郎的父母和亲戚朋友陪同新郎来到新娘家。来时,带一只活羊,还要赶一些牲畜和带些其他礼品。女方把男方来客招待一番之后,要举行一种“恰西洛恰西德”仪式,即把包尔萨克(油炸菱形饼)、奶疙瘩、方块糖、水果糖等用口袋装起来,用木杆顶到毡房天窗上,让其自然散开,食品落地,让小孩子抢着吃。这种仪式表示婚礼正式开始。第二天,正式举行“尼卡”仪式,新郎和新娘来到村长老及阿訇面前,由阿訇念“尼卡罕”(结婚证词),吃泡了盐水的馕或油疙瘩,表示双方终生将同甘共苦。仪式结束后,一般要举行丰富多彩的传统娱乐活动,包括跳舞、对歌、赛诗等。第三天,新郎把新娘带回自己的新房,新娘要和家人哭别。女方为女儿准备衣物、被褥和其他生活用品作为嫁妆。柯尔克孜族的家庭,一般是由祖孙三代或三代以下直系亲属组成的家长制家庭。家族包括七代直系和旁系亲属,即上有曾祖父、祖父、父亲,下有子女、孙子、曾孙等。旁系包括曾祖父、祖父和父亲的兄弟姐妹。柯尔克孜族直系和旁系亲属间的伦理等级和世系等第概念、家规和家庭义务,都比较严格。父母对子女有命名、抚养、教育和嫁娶的义务,子女对父母有赡养、送终的义务和继承家产的权利。

新中国成立以后,柯尔克孜族人民在*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获得了巨大发展。根据《中国人民*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有关“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规定,在广泛听取各界人士意见和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年7月14日,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区成立。该自治区为专区级自治单位,由阿图什县、乌恰县、阿克陶县、阿合奇等县组成。年10月,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区改名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克孜勒苏”是河名“红水”之意。在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居住着柯尔克孜、维吾尔、汉、塔吉克、乌孜别克、哈萨克、满、回、锡伯、俄罗斯、塔塔尔等11个民族。首府阿图什市现已成为自治州*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是新疆南部重镇之一。广大柯尔克孜族人民最喜爱用“绵羊脊背上也能孵出百灵鸟来”的生动语言来形容今天生活的安定和幸福。在中国共产*的领导下,在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声中,柯尔克孜族人民正满怀信心迈步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途上。

现在母子俩的梦想正在一步一步实现。我们也祝他们永远健康快乐,家庭幸福美满,在他们后面的旅途一路平安,心情更加愉快。美丽的特克斯,欢迎他们再来。

图文/县旅游局阿依肯

投稿邮箱:tksxwxb

.
1
查看完整版本: 独腿80后,携母游特克斯感受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