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我想把这句诗修改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所万所名校开”。当前,名校集团化办学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了,“刚起头,有的是功夫,有的是时间”。校名一换,俨然成了趋之若鹜的好学校,周边产业一下带动起来了,尤其是学区房,高得离谱。所谓“集团化办学名校不能承受之重”悄然在教育圈里流传起来。不少传统名校大喊吃不消,有的说牵扯了太多精力做教育均衡化,有的说好不容易培养起来的行政干部和骨干教师分流到分校,有的说有的分校路途遥远管理起来难度颇大,还有的校长说自己作为集团总校长担任多所成员学校法人压力山大……接下来试分析集团化办学的五大误区:误区一:简单复制集团化办学最容易走的一条路就是简单复制,把学校机构设置、管理制度、教育活动创意简单复制到分校,分校原有的文化荡然无存,原来的教师手足无措,很难适应。好的集团化办学应该突出一个“适”字,那就是因地制宜,尊重学校历史,传承优秀学校文化,适融相生,各美其美。误区二:大办新校集团化发展如果变成不断发展新校,这样对优质学校不具有挑战性。名校办分校对品牌具有一定的稀释作用,外行人总觉得这样起点高,家长就愿意相信品牌的力量。但是,如果师资跟不上,管理经验不足,文化底蕴不够,极容易造成“画虎不成反类犬”的败笔,不如新学校取一个新校名来得保险。真正有效的集团化办学是强弱联盟,就是让名校承担“扶大厦之将倾,挽狂澜于既倒”的使命与担当。当一所差劲的学校正“烂泥扶不上墙”的时候,挂新校名,加盟集团校,派新领导或许产生起死回生的功效。误区三:自下而上集团化办学不可能自下而上,没有人愿意自己给自己找事。学校管理者也不是不计算成本的傻子。所以,不要寄希望于学校自由恋爱式的抱团取暖,几个校长商量好了就把学校名字统一了,那是不严谨的。真正高效的集团化办学一定是自上而下,是教育行政部门经过评估研判后的慎重决策,不可朝令夕改,需要一条道走到黑。校名换来换去的最容易丧失公办学校的公信力。误区四:削峰填谷教育集团化办学不能搞平均主义,不能将优质的师资、优秀的学校管理人才简单轮岗、外派。学校是有文化属性的场域,外派干部和教师要征求意见,给予时限,如三年期,三年后自由选择留在外派学校或返回本校。削峰填谷是集团化办学不可取的,应该是扬峰填谷,不以牺牲名校的发展来缩小差距,应该加快薄弱学校建设,追赶跨越发展,名校更要高位引领,各取所需,实现正和博弈。误区五:仗势欺人集团化办学已然成为各地基础教育管理的大势所趋,但是相关机制尚不健全,依然是一种摸着石头过河的局面。有的校长不明晰到底属于集团总校管辖还是教育局管辖;有的集团总校长管得太多自讨没趣,管得太少又被说履职不到位,是“进亦忧,退亦忧”。集团总校如果缺乏大局意识,过于算计容易给人“仗势欺人”的坏印象,比如:在师资队伍建设中将成员学校优秀教师尽数调往总校,把总校淘汰不要的教师派往成员学校,在评优选模、职称评定、教师岗位设定中大占成员学校名额,致使不少成员学校校长纷纷出走,更愿意到单体学校任职。结束语:任何新生事物都会经历茫然与阵痛。虽然,集团化办学是大势所趋,我们依然要以教育人的良知与智慧来推进该项工作。这既需要教育行政部门的科学施策,更需要集团总校的担当,还需要成员学校的主动。“路漫漫其修远兮”,集团化办学任重道远!打字不易,且看且点赞转发教育不易,且行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