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蕉岭广阔的稻田里,收割机来回穿梭,奏响了夏收的乐曲。
“这些实验稻田的品种都不一样,需要分开收割、装袋,还要采样进行数据分析。”蕉岭县农业科学研究所所长、县科学技术协会(下称“县科协”)兼职副主席刘国英和技术人员在收割前做足了准备工作。刘国英说,作为在蕉岭县科协兼职的一员,这是他履职的重要途径。
去年9月,蕉岭在全市率先完成县级和镇级科协换届选举,医院院长、学校校长、农业站站长等“三长”共98人进入县、镇科协领导机构兼职挂职,发挥积极作用。
“强化组织引领合力抓、展现担当作为联动抓、围绕目标要求长期抓,对标对本抓落实,推动‘3+1’工作出新出彩。”蕉岭县科协主席江斌说,蕉岭县正不断夯实基层科协组织基础,不断增强基层科协工作活力,不断提升基层科协影响力。
值得一提的是,蕉岭县科协推进“3+1”工作得到了中国科协的肯定,获广东省科协和梅州市科协通报表扬和奖励。
南方日报记者黄培强
通讯员祝银清林剑湧
汪敬淼郭新辉
增强凝聚力基层科协组织接地气
“欢迎到我们的实验基地参观,现在正处于夏收的阶段,所以我们会比较忙。”刚踏入实验基地,晒得黝黑的刘国英就饶有兴趣地和笔者介绍起相关情况。
总面积6.5亩的实验稻田里,种了30多个不同品种的水稻,为广东省品种审定和蕉岭县的良种推广提供了科学依据。“目前,我们完成了省农作物技术推广总站下达的杂交水稻早、晚造共71个新组合,糯玉米早造4个品种和甜玉米晚造10个品种的区域试验任务。”这些工作对于刘国英来说,是他担任县科协兼职副主席一职带来的另外一份责任。
科协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是推动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过去,不少人都不知道基层科协组织是做什么的,更别说加入组织,这间接导致其难以发挥作用。”县科协相关人员郭新辉告诉笔者,由于种种因素,蕉岭县科协曾一度出现缺编制、缺经费、缺办公场所、缺工作人员的“四缺”难题。
怎样把过去的难题逐一破解?让蕉岭县科协走进干群中间?
蕉岭县科协以“3+1”工作(“3”是指医院院长、学校校长、农业站站长“三长”进入基层科协领导机构兼职挂职,“1”是指加强上级科协统筹指导)为抓手,从年2月起开始筹备县、镇两级科协代表大会,通过成立筹备小组,切实加强对科协代表大会筹备工作的领导,做到全县统筹安排、通盘考虑,让蕉岭县科协聚人气、接地气。
去年9月底,蕉岭在梅州市率先完成了县级、8个镇级科协换届选举工作。其中,蕉岭中学校长、医院院长、县农科所所长均当选县科协兼职副主席,各镇农业站站长、卫生院院长和学校校长都当选镇科协兼职副主席,农业站站长兼任秘书长。
“牢牢把握深化群团改革工作契机,接长手臂、扎根基层,分类引导好‘三长’积极发挥自身专业特长,在各自领域发挥出应有作用。”郭新辉说,这样一来有效提升了基层科协的覆盖面和组织力、凝聚力、影响力及发展力,把科技工作者凝聚起来,为全县乡村振兴发展和脱贫攻坚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撑。
激发新动力基层科协活动有载体
“这个是我们制作的冬季办公加热手套,当初我们3个人分工合作,经过三四次试验才成功的,主要难点在于加热温度的控制。”蕉岭县桂岭学校的创客室里,四年级学生张展荣、黄佳锐、冯炜轩正介绍他们获得广东省第三届创客大赛二等奖的作品,从设计原理到设计过程,说得头头是道。
作为县科协“三长”之一的学校校长,蕉岭县桂岭学校的古芹巧明白创新对于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性。“雅行,行科学之道,正是我们办学理念之一。”古芹巧介绍说,在县科协的指导下,学校将综合楼二楼整个区域打造成“科学世界”,作为基层科协活动载体之一,推动科普工作。科学实验室、创客室、茶水间的文化都从儿童视觉出发,鼓励小学生的交流和多元的行为模式,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年,县科协兼职副主席或者常委任校长的6所龙头学校,积极组织全县各年级、各学科教师参与教学展示、送教下乡、专题讲座等50余场(次),营造了浓厚教研氛围。
“学生是未来创造创新的主力军,学校在做好学科教育的同时,将重点推动科研教育、科技创新等工作,激活学生的创造能力,同时加大科普力度。”蕉岭县田家炳实验中学文体艺术处主任古国君说,当前学校正全力开展科技工作,让学生从小信科学、爱科学。
多方合力,打造科协组织新载体。今年4月,为解决蕉岭县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不足的短板,蕉岭县科协和县教育局联合在广东(梅州)大健康高科技产业园展馆挂牌成立蕉岭县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
“通过组织全县中小学生到基地学习体验,了解当前蕉岭县正打造以科研创新为驱动,健康食品业、健康医药业为主导,健康旅游业、科技服务业、商务服务业为配套的大健康高科技产业体系建设的情况。”江斌表示,蕉岭还着重打造农业技术推广、健康医疗等载体,进一步推动基层科协活动开展。
提升影响力基层科协服务零距离
“我们的黑木耳种植需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来进行,不能够盲目。有什么疑虑或者技术上的问题,可以提前咨询当地的农业站站长……”刘国英介绍说,推进基层科协组织“3+1”工作以来,各镇农业站站长有针对性开展丝苗米新品种、灵芝、木耳、富硒红茶、莲子、葡萄、无花果、百香果、西红柿、单丛茶加工等培训共21场(次),有效助力农民掌握技术,增收致富。
通过整合农业科普科技资源,有针对性地开展实用性和实践性强的农民科技和专项培训,积极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不断提高农民科技致富能力,助力精准扶贫,服务乡村振兴。
其中,蕉岭县农学会加强了与省农业科学院、省微生物研究所的联系,得到吴清平院士等专家的支持,开展研讨交流活动,组织广大科技工作者下乡。蕉岭县医学会结合“中国医师节”开展了各种学术交流座谈会,下乡免费提供健康体检及送医送药上门服务。“在服务中提升我们科技工作者的战斗力,让基层科协走进群众生活。”郭新辉说。
县、镇两级科协代表共名,医院院长、学校校长、农业站站长等“三长”共98人进入县镇科协领导机构兼职挂职并发挥积极作用,这对于蕉岭县科协而言,是发展的重要起步。
县科协兼职副主席、医院党委书记郭峰松突出抓好“专科医疗、管理体系、医联互动、公益惠民”四大行动,加强对重点学科的宣传力度,不断优化技术水平,积极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专业的医疗服务;县科协常委、医院院长范发君积极提升中医药服务水平,该院针灸科、骨伤科、内科顺利通过梅州市中医临床重点专科评审;县科协兼职副主席、蕉岭县田家炳实验中学校长郭秋源带领全校师生分类规划建设物理、化学、生物、地理、数学、德育等学科教育的百米科普文化长廊,精心打造图文并茂、内容丰富、更新及时、师生喜欢的科普宣传教育阵地……
“落实好‘3+1’工作,就是要对标对表工作清单,发挥自身优势,带领各自领域科技工作者积极参与科普宣传、学术交流、技术创新等工作,通过对上承接资源、对下开展服务。”江斌表示,随着“3+1”工作推进,蕉岭县科协系统正在更好地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带动医疗、教育、农业等各项资源向基层一线倾斜,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